那为什么健康、医疗和公卫机构持续采用BMI呢? 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经常必须经手“大样本统计”,在样本极大的情况下,数字可以让人看出某些“趋势”,这些“趋势”有利于做后续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健身人口不多的年代或地区,因为非常强壮造成的BMI过高人数很少,所以这些样本会被大量的肥胖者“稀释”掉,最终得到的研究数据仍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这样的量化研究指标,并没有应用在“个人”的功效,也就是说,即使几千万人的量化统计发现BMI与某些慢性病有关,这也不表示“每一个”BMI过高的人都“一定会”有慢性病,甚至连风险较高都未必谈得上,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出现在眼前,我们应该要评估这个人的动作能力,肌肉力量,运动能力,代谢状况,而不是回头到大数据里比对BMI,每一个个人的差异太大,统计只管趋势,回头应用在个体的时候,准确度是会大幅降低的。 如果我们硬要用BMI来判断一个“个人”是否健康,会发生什么事呢? 首先,强壮的人都会被要求要“减肥”,但是肌肉其实是身体的代谢工厂,代谢要好,肌肉量不能太小。 其次,是“隐性”的胖子会以为自己很健康,所谓隐性胖子指的是高脂肪度合并肌少症所达到的“正常体重”者,而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少数。 研究归研究,应用归应用,BMI在研究上有其意义,但在实务应用上有诸多限制,我们要当更聪明的使用者,善用BMI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资讯,但是停止把它滥用在它本身缺乏解释力的面向,再说一次,BMI适合用在样本极大统计研究,并不适合用在个人层次。 强烈建议,直接考验自己的“人体运动能力”,得到的资讯可能远远多过这个数学公式。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