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量——训练次数 训练量是影响训练效果的第一个要素,也是耐力运动进步的主要因素。想要提高竞赛成绩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训练,除了提高运动技巧外,也增加身体对于运动负荷的生理适应能力,如此才能应付竞争激烈的高强度比赛要求,发挥应有身体潜能。在提高训练量的时候,要避免单次训练量或累积训练量超过身体负荷能力,当恢复能力赶不上训练压力累积的速度,将导致疲劳产生、降低动作表现。 所以除了每次或每周的练时间/距离外,训练次数的增加也是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在相同训练量下,增加训练次数,除了能提高恢复能力外,更可以减少训练对身体造成的生理/心理压力、提高训练效率。举例来说,一天早晚各跑10K的效果会比一次跑完20K来的好,当跑者在思考如何安全地提升每周跑量时,先提高每周练跑次数吧! 训练强度——训练频率 然而,由于训练量是所有影响训练效果因素中最容易量化比较的数据,所以多数业余运动员往往执着於量的累积,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响训练效果的第二个要素在于正确的训练强度设定,因为训练强度和恢复能力是决定超补偿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在不同训练强度与恢复时间关系下,会造成不同的训练效果: 1.强度太低,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负面训练效果 2.强度太高,恢复时间不足,将产生过度训练症状 3.适当训练强度,加上足够恢复时间,将产生正面训练效果 所以,训练也不一定能提升运动表现,关键在于正确训练强度和足够的恢复时间。训练强度会依据训练周期阶段化需求有所改变,而定期运动能力诊断所获得的生理状态参数是决定训练强度高低与恢复时间长短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了提高身体恢复能力、减少恢复时间,除了训练项目顺序和休息时间的安排外,提高肌肉恢复能力也是训练中重要的课题。此外,不同的训练频率也会影响训练效果,例如:间歇训练的休息时间短,不足以使身体完全恢复,可以训练身体代谢乳酸的能力;重复训练的休息时间长,可以训练身体最大速度能力。 (注:关注健身吧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搜索 “ 健身吧网 ” 或 “ 点击扫描关注 ”) 相关推荐:
|